天安门以前叫“承天门”。

北京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(1417年),原名“承天门”,取“承天启运、受命于天”之意。当时天安门是一座三层楼的五洞牌坊。天安门命运多舛,曾遭雷击起火被焚,也因李自成攻占京城被毁。

清顺治八年(公元1651年),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,重修为一座城楼,并更名为“天安门”,取“受命于天,安邦治国”之意。今天的天安门是新中国成立后扩建的,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,备受敬仰。据记载,天安门的主持设计者是明朝有“蒯鲁班”之称的蒯祥。

天安门在清初命运多舛,曾因雷击起火被焚烧,李自成在攻占京城时被毁,所以顺治帝下令在原有的废墟上大规模改建,于是重修了一座城楼,并更名为“天安门”,取自“受命于天,安邦治国”之意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安门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扩建的。

在此前,进入天安门的只有皇帝,到了民国十四年,故宫博物院成立,天安门这才对民众开放。在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,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,在历史书上还有着相应的照片。而天安门也是第一批被国务院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